保險理財的迷失(下)
如何保險理財
一、建立理財目標、理財價值
所以在衡量金融商品的利弊時,並不能直接就報酬率或是性質來做評判,而是應該從個人的理財目標來作為整個計畫的規劃以及工具的選擇。以目前社會關心的退休議題為例:
彼得杜拉克曾指出,現在普遍認為六十歲、六十五歲的退休年齡是過去工業革命後的產物。在這個年歲原本工作所需的體能已經不敷使用。而退休後平均大概會有十年至十五年的餘命,生活所需費用以過去工作時期的積蓄及政府社會的福利措施來因應。但在今日平均餘命不斷增長,整體社會進入老年化,勢必無法把退休的問題交給財政原本就是日益拮据的政府來解決。根本之道是靠個人在職場時便開始儲蓄,並配合個人生涯定位做整體規劃。
二、分析現況
例如一樣是在六十歲退休,但是準備一個優質的退休生活,能夠固定出國或是投入公益活動;相較於僅期望能夠滿足單純生活開銷的退休規劃,在計畫上便有截然不同的方向和價值。這些都是需要事先和客戶溝通的部分。
退休計畫不僅在於退休金的數字上著墨,更須從客戶現在的工作狀況、設定的職涯發展,以至於未來個人志趣發展,並配合個人的財務狀況:收支是否平衡、資產負債比例等狀況進而決定整個退休生活的想法。
三、理財計算
因此經過討論從退休後預期的生存年期以及符合客戶期待的每月退休金,並考慮物價上漲和市場利率變化等外在變數後,便可計算出退休金總額:假設2千萬,意即在預定退休當期,若手頭上有2千萬的退休基金即可順利退休。因此,反推應該在此刻便開始準備這個額度。
四、理財計畫
如果從現在開始準備這筆錢,可以先檢視目前已經準備好的部分。以一般勞工為例:勞工保險的老年給付、雇主配合勞基法給付的退休金,如果符合請領資格都可以視為已經準備的一部分;另外像是個人的資產,存款、有價證券、甚至房地產,若已規劃納入退休金的想法皆可作為已經準備的部分。當應該準備(2千萬元)扣除已經準備(假設1千萬元)後,就是個人現在需要去計畫的缺口。
五、選擇工具
在透過整體狀況的瞭解後才是討論使用什麼方式去籌措1千萬的退休金缺口,就如同醫生在經過對病人病情的診斷後才開處方箋對症下藥。此時必須從客戶的成本來做考量,以一樣分期三十年完成1千萬的提存,如果使用平均報酬率2%的工具,每月需要提撥2萬餘元;但若是選擇報酬率15%的工具,每月的提撥只需要1,600多元,兩者總成本足足差距10倍多。但同時我們必須深知報酬與風險是連動的道理,所以高報酬率的工具的波動以及可能造成的損失風險不見得是所有人都可以承受,因此還是需要依照個人能夠接受的風險程度來選擇適合的工具。
誰適合保險理財
究竟什麼人適合使用保險來做理財目標,而是需要透過前述流程才能做出合適規劃。簡單來說適合用保險理財至少須符合下列條件:有保障的需求、沒時間管理、屬性保守、目標為長期理財需求。
一、 有保障的需求:任何保險工具本質上都是保障,在架構上設計上都會內含風險的成本。所以當客戶僅有理財需求而沒有保障的需求時,若選擇保險商品便會額外花費了不需要的風險成本。反之若保障及理財需求並存,那保險理財就很適合,可以同時完成想法。
二、 沒時間管理:任何金融商品的報酬率必定伴隨資本損益風險,且和風險波動的頻率和幅度有正向關係;報酬率越高,風險波動越快而且越劇烈。而保險商品相對穩健,適合平時沒空時時關心的消費者。
三、 屬性保守:保險商品多為固定利率或是報酬率穩健的商品,保本、保息的效果高,適合投資屬性較為保守的客戶。
四、 目標為長期理財需求:保險多為六年以上的長年期的商品,因此針對理財目標為長期資金的籌措像是子女教育金或是退休基金,保險理財可以作為穩健且確定的選擇。
保險理財建議
一、瞭解個人理財需求
最後在個人理財的規劃上,筆者建議還是回歸個人理財的需求,是什麼理財目標:購車、購屋、旅遊基金、教育基金、退休基金或其他,需要多少年期來準備、需要多少金額?將各項理財目標逐一條列後並審視,按照其重要性或是個人價值觀來先後排序。
二、瞭解個人財務狀況
執行任何計畫前一定必須進行評估,如同準備旅遊也會考量目的地天氣好壞、自己的身體狀況適不適合出遊。所以在進行理財規劃前,對於本身的財務狀況必須進行瞭解,從風險管理到個人財務收支情形、資產負債等都先進行檢視和調整,才能確保理財目標不被自身不健全所拖累影響。
三、瞭解保險對理財的屬性及費用
當我們從台北去高雄時,可以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各種方式有不同的考量和費用。而在理財工作的選擇亦同,會有不同的成本和風險屬性。因此若選擇使用保險工具作為理財,對於各種商品的屬性和費用一定要進行充分的瞭解和評估。才不至於在執行計畫過程中發現成本過高或是根本不適合自己。
四、選擇優秀的財務顧問
在琳瑯滿目的金融商品中,消費者勢必無法單憑一己之力取得充分的資訊或是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財務顧問就是專責提供財務規劃的服務,以客觀的角度先為客戶檢視財務狀況以及討論欲完成的理財目標,進而才是為客戶建議合適的金融商品組合。就像 家庭 醫師一樣,能夠對個人的的健康狀況進行完整的檢查而且長期的追蹤,當確實發現特定的狀況再交由專科醫師主治,如此才可以確保客戶是經過完整的評估照料,而不是治標不治本的模式。
今天所發生保險理財的不良案例,都反應了商品本身無罪,而是金融從業人員在專業知識不足或是為了僅考量一己私利,去影響客戶做了不適合他們的理財規劃,因此回歸財務規劃應該以客戶的需求為起點的本質。(作者是IAREC協會講師)